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肝硬化 > 肝硬化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09-30 阅读量167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我国肥胖人群比例持续攀升,随之而来的脂肪肝问题日益突出。许多人担忧:是不是所有肥胖者都会发展成肝硬化?为此,我们专访了著名肝病医学专家庄淑英教授,她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析两者关系及科学预防之道。
“并非所有脂肪肝都会进展为肝硬化。”庄淑英明确指出,单纯性脂肪肝属于可逆阶段,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。但当炎症反复发生导致肝细胞损伤修复交替进行时,才会逐渐形成纤维化病灶。数据显示,约25%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ASH)患者在10-20年内可能发展至肝硬化阶段,这个比例虽不高却值得警惕。
肥胖往往伴随胰岛素抵抗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等代谢异常,这些因素共同构成“多重打击”。内脏脂肪释放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,超过其处理能力后就会沉积形成脂滴;同时胰岛素抵抗促使肝脏合成更多甘油三酯,双重作用加速病变进程。庄医生特别提到:“腰围每增加1厘米,肝病风险就上升3%,尤其是苹果型身材更要重视。”
早期脂肪肝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多数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转氨酶升高才引起注意。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、右上腹不适等症状,但这些信号容易被忽视。当出现蜘蛛痣、手掌发红(肝掌)、腹部静脉曲张等体征时,往往已进入失代偿期。因此定期筛查至关重要,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肝脏弹性检测和超声检查。
改变始于餐桌: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,减少精制碳水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比例;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结合抗阻训练效果更佳。减重目标不必激进,每月减轻体重的5%-10%即可显著改善指标。对于已经出现纤维化的患者,维生素E、吡格列酮等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有人认为瘦人不会得脂肪肝,实则不然——肌肉型肥胖同样危险;也有人迷信保健品护肝,反而加重肝脏负担。庄淑英强调:“目前没有任何‘神药’能替代基础治疗,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佳处方。”她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波动,因为高血糖本身就是促进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站在医学前沿观察,肥胖相关肝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。但好消息是,只要抓住窗口期积极干预,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避免走向肝硬化结局。正如庄淑英所说:“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,给它一次机会,还你一生健康。”从今天开始管理体重、调整饮食结构、坚持规律运动,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