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肝 | 肝硬化 | 酒精肝 | 肝纤维化

乙肝肝硬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策略——肝病专家高子敏深度解读

发布日期:25-09-15 阅读量110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
 “为什么我会从乙肝发展成肝硬化?”这是许多患者面对诊断结果时的困惑。作为深耕肝病领域多年的临床专家,高子敏主任指出,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诱因,但这个过程并非突然发生,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病理演变。今天,让我们跟随她的视角,揭开乙肝肝硬化的形成之谜。

慢性炎症的持久攻击

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,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病毒,但这种对抗往往变成一场“双刃剑”式的较量。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在消灭病毒的同时,也不断损伤肝细胞。就像反复愈合又破裂的伤口会留下疤痕一样,肝脏内的星状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,开始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填补受损区域。这些原本用于修复的纤维组织逐渐堆积,形成假小叶结构,正常肝小叶的正常架构被破坏,这就是典型的肝纤维化过程。

病毒复制的双重打击

乙肝病毒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——它可以通过逆转录酶将自身DNA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,形成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DNA(cccDNA)。这种整合状态使病毒能够长期潜伏,常规药物难以彻底清除。更危险的是,病毒蛋白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会持续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,导致持续性的界面性肝炎。这种微观层面的战场每天都在上演,不知不觉中推动着疾病向硬化阶段迈进。

代谢紊乱的推波助澜

随着病情进展,肝脏处理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,脂质代谢异常引发脂肪肝变性。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加剧氧化应激反应,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攻击肝细胞膜。同时,门静脉高压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,内毒素入血激活枯否细胞释放细胞因子,形成二次打击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,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加速了肝组织的重构进程。

代偿与失代偿的转折点

早期肝硬化尚处于代偿期时,患者可能仅有轻度乏力或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。此时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、使用抗纤维化药物阻断胶原沉积,仍有机会实现部分逆转。但如果放任不管,一旦进入失代偿期,就会出现腹水、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。高主任强调:“及时启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,配合定期监测肝硬度指标,是阻止疾病进展的关键。”

站在诊室窗前看着暮色中的城市灯火,高子敏主任常说:“每个乙肝患者都是行走在悬崖边的舞者,而规范治疗就是那根最牢固的安全绳。”她建议所有慢性乙肝携带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包括肝功能、病毒载量、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。对于已经确诊肝硬化的患者,除了药物治疗外,还需要严格戒酒、避免劳累,并保持均衡营养。只有医患携手,才能有效遏制疾病的恶性进展,守护肝脏健康。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>>咨询在线医生,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在线医生将全天候竭诚为您服务!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
公益救助

病症索引

快速就诊通道

  • 咨询热线:
    0371-55365124

  • 门诊时间:
    8:00-18:00

  • 医院地址:
   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06号
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

医院环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