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脂肪肝 > 脂肪肝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09-19 阅读量56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,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。许多人误以为这是肥胖者的“专利”,实则不然——瘦人同样可能患病。为此,我们特邀知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,为大家揭开脂肪肝形成背后的多重诱因。
一、饮食结构失衡是首要推手
高子敏医生指出,现代饮食中普遍存在的“三高一低”模式(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分、低膳食纤维)直接导致能量过剩。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超过身体消耗量时,多余的葡萄糖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于肝脏;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则会抑制胰岛素敏感性,加速脂肪堆积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含果葡糖浆的饮料、烘焙食品等隐形糖源正在悄然加剧代谢负担。此外,频繁夜宵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也会影响脂质代谢效率。
二、久坐少动催生代谢危机
办公室人群每天坐着的时间平均超过8小时,这种静态生活方式使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60%。缺乏运动不仅减少能量消耗,还会降低脂蛋白酶活性,阻碍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运输利用。研究显示,每周运动时间不足150分钟的人群患脂肪肝风险增加3倍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即便体重正常者,若长期保持低活动量,仍可能发生内脏脂肪异常沉积。
三、遗传易感性不可忽视
家族史在脂肪肝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。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载脂蛋白合成、线粒体功能或脂肪细胞因子分泌,导致个体对脂肪堆积更敏感。例如PNPLA3基因多态性已被证实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密切相关。高医生提醒,有家族聚集倾向的人群应更早启动筛查干预措施。
四、肠道菌群失衡的新发现
近年研究表明,肠道微生态改变可能通过“肝肠轴”参与发病机制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会产生大量内毒素入血,激活肝脏星状细胞促纤维化进程;同时影响胆汁酸代谢谱系,干扰能量平衡调节。益生菌补充试验显示,特定菌株可改善肝酶指标,提示微生物组调控或成新靶点。
五、其他潜在诱因面面观
快速减重反而可能诱发脂肪肝——机体应激状态下动员大量脂肪酸涌入肝脏;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、甲氨蝶呤等具有明确致脂变性作用;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间歇性缺氧加重氧化应激损伤;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基础代谢率降低也会促使脂肪蓄积。
高子敏医生强调:“脂肪肝绝非良性病变,它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窗口。”建议公众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,特别是腰围超标(男性≥90cm/女性≥85cm)、空腹血糖异常者需重点防范。通过膳食结构调整、规律运动和行为干预,早期阶段的单纯性脂肪肝完全可逆。记住,保护肝脏就是守护全身健康的关键环节!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